中醫兒科最常見的病癥之一是消化系統的疾病,其造成的原因多為“脾胃不和”,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不愛吃飯是脾胃不和的表現。其實脾胃不和不單是不愛吃飯,還有一些其他癥狀,比如:食后易吐、肚子脹、打嗝、夜里睡覺不安寧、哭鬧或者打滾等,還有的表現為大便不調等等。為什么孩子容易發生脾胃不和的種種表現呢?其發生的原因與小兒的生理、病理特點密切相關。
小兒的生理特點是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。乃“稚陰稚陽”之體,完全不同于成年人。從呱呱落地開始,其臟腑十分嬌嫩柔弱,對外界適應能力差,五臟六腑處于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的狀態。在這五臟六腑之中,脾胃是最重要的,因為只有飲食水谷消化吸收得好,孩子才能發育得好,生長的才壯實;所以中醫又將“脾胃”稱為“后天之本”。
同時,小兒的病理特點表現為發病容易,易于傳變,如果家長缺乏育兒知識,片面強調多吃、補養,或添加輔食時不講究科學喂養;或過分溺愛養成吃零食、偏食的壞習慣;或貪涼飲冷過度;或恣食甜食及肥甘厚味,再有,患病后不注意脾胃的調護,加之,小兒飲食不會自調,不知自節,這種種原因都很容易造成脾胃不和,而出現各種病癥表現。
脾胃不和的孩子可以有不同的表現,最普遍的癥狀有厭食,夜間睡眠不安寧,肚子脹氣、嘔吐、打嗝、大便不調或干或不消化稀溏。針對癥狀的不同,在應用中藥治療的同時可以采用日常飲食起居的調護,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孩子一旦出現脾胃不和的表現,家長首先找一找原因,如果是小嬰兒在添加輔食的階段應檢查自己的添加做法是否恰當,如果存在問題要馬上調整好,要按時、按量,從單種開始逐漸增加品種,并且要在添加一種新的輔食后維持5——6天,讓孩子適應后再添加另一種。您的孩子如果沒有出現脾胃不和的表現,在添加輔食時同樣要這樣去做,但每添加一種新輔食,維持的時間可以適當的縮短,家長一定不能操之過急。如果小兒感冒發燒時,應用抗生素一定要慎重,不能自行使用,要按醫囑,而且用量不能大,時間不能長,因為不少抗生素的副作用就是消化道的不適,如果使用中藥也要注意,因清熱解毒的藥物一般均屬涼性,不能服用過量或時間過長,否則也會傷及脾胃,導致脾胃不和的發生,患病及病后的飲食切記清淡。
如果孩子發生急性胃腸炎等消化系統疾病,一定要徹底治愈,在原發疾病痊愈后,要十分小心小兒的飲食,先從稀、軟、易消化的食物開始,吃熱乎的飯菜。每次進餐應該“欠一口”,就是說不要吃“十分飽”。這樣做有利于小兒脾胃功能恢復。
平常孩子不要吃過多的甜食,更不能貪涼飲冷,吃冰棍、甜飲料以及油炸食品。因為這些都可以傷及小兒稚嫩的脾胃。臨床有不少家長帶孩子來看病時都講到了“愛吃巧克力、愛吃冰淇淋、愛喝甜飲料,每天不正經吃飯”。
有的家長認為必須給孩子多吃肉,這樣才有營養,其實人體尤其是小兒的生長發育,所需要的營養是均衡、全面的,蛋白質固然需要,而大量的維生素、纖維素、微量元素的攝入,是十分必須的,所以膳食搭配要科學、合理。各種蔬菜、粗糧、水果都很有營養,都應該適量的攝入,F在的孩子一般都比較愛吃肉,如果每天大魚大肉肥甘厚味不斷,由于孩子的脾胃功能尚不完善,消化不了,最后導致脾胃不和,消化功能紊亂,反而影響了營養素的吸收,影響了正常的生長發育。要想讓孩子健康的生長,避免脾胃不和,必須從科學喂養,合理膳食開始。
許多脾胃不和的孩子會表現出夜間睡眠不安寧,有時哭鬧,有時打滾折騰,也有的磨牙,遇到這樣的問題時,家長應該看一看孩子的被褥是不是太厚,如果太熱小兒會睡不踏實;因為脾胃不和而厭食,有些家長在睡前愛給孩子喝一瓶奶,其實這樣做法不是正確的選擇,由于原有脾胃不和,消化機能差,加之夜間入睡后脾胃的消化功能也弱了,吃進的東西積滯在中焦脾胃,小兒就會“胃不和,臥不安”,如果再有內熱相合,就會出現磨牙、哭鬧等。對于這類孩子家長要注意晚飯不要離睡覺太近,睡前不要再吃東西;同時也要注意,睡前不要做太劇烈的活動或過于興奮。家長還應該平常注意摸一摸孩子的小肚子是不是脹氣,如果有,可以采用揉腹的方法,將手掌按在肚臍上,按順時針、逆時針揉按各100次,這樣可以消除腹脹從而幫助孩子睡好覺。孩子的睡眠時間一般要定時,養成好的睡眠習慣,以上方法,都可以幫助家長改善或消除“夜哭郎”的情形。